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,是迄今仍在出版的最悠久的中文报章,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,在全球华人地区备受尊重。
大公报定位于爱国爱港的“精英报”,面向政商界、专业界、文化界、教育界等精英人群,发行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,有着广泛的、长期固定订阅的高端读者,成为中国各级政府、企业面向海外传播的强力平台、展示发展风采、招商融资引才的重要窗口,被香港特首梁振英称之为“内地和香港的超级联系人”。
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,是迄今仍在出版的最悠久的中文报章,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,在全球华人地区备受尊重。
大公报定位于爱国爱港的“精英报”,面向政商界、专业界、文化界、教育界等精英人群,发行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,有着广泛的、长期固定订阅的高端读者,成为中国各级政府、企业面向海外传播的强力平台、展示发展风采、招商融资引才的重要窗口,被香港特首梁振英称之为“内地和香港的超级联系人”。
大公报对的报道,在国际,最早可以追溯到1931年派记者曹谷冰到苏联采访,历时四个月,回来发表《苏俄视察记》,向读者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。
在国内,1935年,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记者名义赴西北采访,发表系列通讯,其中第一次客观地报道了领导的红军长征踪迹。这些通讯后来汇编成册《中国的西北角》,名动一时;1936年,范长江又独闯延安,在胡政之的支持下,公开报道了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。
几乎与此同时,大公报记者徐盈、子冈在江西的采访、报道,亦涉及有关、苏区的话题,子冈采写的通讯《巨变中的江西农村妇女》中,甚至有一节标题就是“儿子当红军去了”。由于内容新鲜、独特,颇受读者欢迎。
抗日战争爆发以后,徐盈又奔波于山西战场,采写了《朱德将军在前线》、《在八路军五台总部》等长篇通讯,向全国读者介绍了朱德、任弼时、、彭雪枫等高级将领,以及八路军的抗战功绩。可以说,大公报对于有关的报道,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。
抗战八年,大公报与的新华日报同时在重庆出版,周恩来等许多人与大公报人多有往来,有的还是很好的朋友,大公报对的态度和报道,可想而知。即使偶有龃龉,也会彼此沟通、谅解,消除误会。
如1941年5月21日大公报发表王芸生所写社评《为晋南战事做一种呼吁》,错误地批评了八路军,周恩来当晚即写了一封长信给张季鸾、王芸生,予以澄清。大公报不仅全文发表了周恩来的信,并且由张季鸾抱病执笔,再发社评《读周恩来先生的信》,坦诚地交换了抗日救国的意见。
抗战胜利后,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,大公报不遗余力地详细报道,较之的浓墨重彩得多。1946-1947年国共和谈及军调期间,大公报几乎每天都有国共美三方的动态,周恩来、、、李立三等许多领导人频频在大公报上“亮相”、“发言”。即使在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以后,大公报仍持续报道国共谈判进程,公开发表的主张,直至谈判破裂,代表团撤离南京,大公报失去有关新闻来源,对的报道才日渐稀疏。
公允地说,比较其他国统区报纸,大公报对当时还在野的是“帮忙”多于批评的,否则,也就不会有流传甚广的所说“只有大公报拿我们当人”(指大公报没有追随称为“匪”)那句话了。
在某种意义上,中国的许多主张、政策、动态,正是通过大公报这个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传播出去的,(抗战期间,陪都重庆有60万人口,大公报发行10万份,超过包括新华日报在内的其他各报发行量的总和)使得广大国统区的人们了解了,并且在与的比较中认识了。
(笔者注:关于大公报抗拒要求报纸“对共党、共军一律称‘匪’”的指令,有人夸大为“大公报从来不用‘匪’字”。这个说法并非事实。查阅当年的大公报,“匪”字同样出现在版面上。实际情况是,大公报记者写稿子不用“匪”字,编辑照发,不做改动。而大公报使用的稿子时,编辑同样不做改动而照发,因此出现了“并存”的样式。这个区别虽然微小,却恰恰是大公报“尊重客观事实”的体现——包括稿件的写法这个事实。改动了稿子中的“匪”字,也就不是的表述了。)
至于政府,抗战时期,大公报在外敌入侵,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,积极鼓吹“国家中心论”,对这个当时领导全国抗战、也承认并将红军改编纳入其国军系列的合法政权,确实是极力维护的,有关的宣传也多,但同时保持着批评的立场,甚至与之发生矛盾、冲突。
国共内战爆发以后,大公报从反对分裂、反对内战的立场出发,以“中立”的姿态,对国共双方都曾有过批评。如果说,内战初期,大公报基于渴望和平、统一的愿望,书生气十足,对在野的批评较多是事实,(指责大公报“骂”的那几篇社评,都发表在全面内战爆发之前)那么,内战后期,面对当局贪腐、无能,经济凋敝、民不聊生的现实,大公报对执政的越来越失望,批评也更多,不仅“小骂”,而且“大骂”,以致招来的“反骂”,直至公开迫害,也同样是事实。
《大公报》是中国新闻史上极具影响的报纸之一,本书以知情者的视角,用大公报原始资料,对大公报的许多人和事,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,提出一些新的见解。本书所讲述的内容,主要为作者之父张高峰经历和讲述过的张季鸾年代(1926-1949)的新记大公报,引用资料也多出自张高峰及那一代报人的回忆、日记、信札,许多都从未刊行面世过。因为本书的作者具有的独特身份,他所掌握的资料和信息,远非一般研究者或者创作者能够企及,使本书具有了极高有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。
《大公报》是中国新闻史上极具影响的报纸之一,本书以知情者的视角,用大公报原始资料,对大公报的许多人和事,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,提出一些新的见解。本书所讲述的内容,主要为作者之父张高峰经历和讲述过的张季鸾年代(1926-1949)的新记大公报,引用资料也多出自张高峰及那一代报人的回忆、日记、信札,许多都从未刊行面世过。因为本书的作者具有的独特身份,他所掌握的资料和信息,远非一般研究者或者创作者能够企及,使本书具有了极高有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